读者服务

位置导航:: 首页 > 读者服务 > 文化推广 > 阅读推荐 > 特色文化 > 浙大西迁研究 > 正文

浙大西迁研究

文军长征——浙大西迁研究|第一期:竺可桢校长在遵义的家

2021年04月04日

点赞:52

访问:

本文作者:陆昌友

编者按

2020年3月7日是竺可桢校长诞辰130周年纪念日,陆昌友老师长期致力于浙大西迁在遵义的历史文化研究,造诣颇丰,这次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写下了这篇文章。陆昌友老师现任遵义市历史研究会副会长,遵义红旅集团红色培训学院顾问,红花岗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区人民政府特约督学,区政协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智库专家,区浙大西迁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2fd6906113ae42334a39838d605add4

 竺可桢校长(1890一1974)

 

漫漫西迁路,筚路蓝缕行。

何以安家室,幽深碓窝井。

竺可桢校长1940年元月16日到达遵义后,在丁字口的寰球旅社住了三个晚上,即返回贵阳,协调师生员工、图书仪器搬迁诸多事宜,直到29日回到遵义,入住水峒街三号、黔军师长郭惠苍称作“醒庐”的私宅。在“醒庐”,竺校长度过了他辗转来遵后的第一个春节,而且除夕夜被“房东郭家、对门楼上刘家与楼上章家各一桌。刘家直打牌至天明未休”的“方城之战”吵得难以入眠。

222日,是浙大二、三、四年级在遵义开课的日子,竺可桢校长由水峒街三号迁至杨柳街碓窝井九号遵义县立初中校长傅梦秋的宅第。其过程如浙大在遵义租用校舍横生枝节一样,并非一帆风顺。不知什么原因,24日上午九点,竺校长就到大仕阁一侧的遵义县中找校长傅梦秋,请他帮忙寻觅租屋。傅梦秋讲在经历司街十号有一屋可租,讲好下午五点去看房。下午四点,竺校长由侄儿竺士楷陪同,去找傅梦秋,未见。五点钟又去,傅仍未回。接连两次扑空,使竺校长很难接受,由此判定,傅梦秋这一昔日的学生太不诚实。而竺校长的迁入,已经是相互之间消除误会、冰释前嫌以后的事啦!

碓窝井巷因巷内一井台高筑、井口离地面高约40 公分、状如倒扣“碓窝”的水井而得名。这是杨柳街上与经历司街(现名唐家祠巷)相邻并行的一条小巷。可别小瞧了这条看似不起眼的幽深小巷,她可是古城遵义的人文荟萃之地哟!

碓窝井一号宦家花园,是清代著名学者宦懋庸的园林式故居。资深外交家、杰出的国际问题专家宦乡是其孙辈。号称遵义“八大书家”之首的王藻章,就家居此巷内,龙坑场为清代总兵何行保(何家巷三号何家公馆主人)所立石牌坊上“乐善好施”四个笔力沉雄的大字,即出自他的手笔。碓窝井巷南侧居住的显赫世家主人周沆,中过进士,做过知县,还在浙江都督府当过秘书长,1955年,曾以《云南片马考察记》上书周恩来,促成云南的片马、古浪等国土回归。遵义的辛亥名士杨葆宸,曾高举汉字大旗,率百余地方人士迎贵州大汉军政府团队入城,举行县印交接。他亦是碓窝井巷中居民。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先后在重庆、贵阳、安顺、安龙、大定(今大方县)等地中学任教的傅梦秋,置碓窝井一块幽静之地修建了自己的宅第,是为“碓窝井九号”。

傅梦秋既是中国知名的词学家,著有《词调辑遗》、《词调拾读》、《词调遗补》和《词调汇编》等专著,其著述被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何其芳、吴世昌认为“较清人万树的《词律》完备”;也是遵义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作过中学教员、校长、大学讲师,当过贵州省民政厅秘书,施秉、台江代县长,1951年任遵义市图书馆首任馆长。早年,傅梦秋曾求学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系,是竺可桢校长的学生,而且还有很深的印象。怪不得,1939617日,竺校长从湄潭经溪水返遵义时,要风尘仆仆地“五点至初级中学晤傅孟(梦)秋校长”。而作为学生的傅梦秋,对竺校长的为人和学识,始终敬佩有加,一直恭敬地执弟子礼,相互之间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

碓窝井九号是一处有两层小楼的庭院。庭不深而清幽,院不大却雅致。院东翠竹幽篁茂密,清影摇风;院南桃李杏争春,枝繁叶茂;院北花圃精巧别致,月季、栀子、海棠、茶花、秋菊次第盛开,姹紫嫣红,芳香袭人;小楼外藤蔓缠绕攀爬,绿意铺陈。小巷、小楼、小院,环境悠雅、清静、宜居。

红军长征时期,遵义会议期间,时任中央秘书长的邓小平,总政治部宣传部长潘汉年,《红星报》主编陆定一,总政治部工作人员李一氓、黄镇,干部团政治教员成仿吾都在这里住过。据李一氓回忆,他们当年在遵义住过的这个地方,书架上有不少体育方面的书。那是因为傅梦秋曾经学过体育的缘故。革命老人徐特立也曾专程登门,动员傅梦秋牵头筹建图书馆,以保护各类书籍不受损坏。

   竺可桢校长入住碓窝井九号不到一个月,就于315日在重庆银行公会与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才女陈汲女士喜结良缘。婚礼由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吴稚晖证婚,陈汲长兄陈源(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亡妻张侠魂姐夫蒋作宾(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主婚。婚礼结束回到遵义,寓居的碓窝井九号也就顺理成章作了新房,而且一住就是六年多。竺校长的子女竺津、竺梅、竺宁、竺安回遵义,也都住在这里。19401214日凌晨四点,竺校长还在这里迎来了他和陈汲女士的爱情结晶、女儿竺松的出世。傅梦秋出于对老师的敬重和爱戴,将小楼整个二层腾出,让竺校长一家安居,自己一家老小则搬到楼下。

哪怕是国难当头、举步维艰的岁月,在碓窝井九号这个温馨的小院里,竺、傅两家长期和睦相处,关系十分融洽。逢年过节,傅家做了什么好吃的,都会送到楼上,请竺校长一家尝尝鲜。1941年春节(元月27日)竺校长日记记载:“此间过年,不用粽子、年糕,而用糯米制发糕,白色、或圆或方(遵义人称作猪儿粑——引者注)。房东傅梦秋赠余若干。”投桃报李,关键时刻,竺校长亦施以援手,为傅梦秋排难解厄。1942年,受命筹建省立遵义高中的傅梦秋,因官场扯皮牵累,一气之下,辞去公职。是竺校长力邀其到遵义浙大,先作校长室秘书,后任庶务主任。

竺可桢校长对碓窝井九号这个新家绿树掩映、清雅幽静的家居环境十分喜欢。随意翻阅他的日记,满意之情往往充溢字里行间。竺校长每天都起得很早,第一件事就是在楼上观测天象、了解气候,然后记入日记中,以此作为气象学家的必修课。然后,轻手轻脚地下楼,生怕吵醒一楼熟睡中的傅家老小。接着,一顶礼帽、一袭风衣出现在巷口。随着那根文明棍缓缓敲击杨柳街斑驳平滑石板的“笃笃”声,竺可桢校长在与士民工商、贩夫走卒的互致问候中,或去向子弹库校长办公室处理行政事务,或过河到何家巷的教学区了解教学情况,或上桃源山的江公祠图书馆查找资料......

繁忙的工作之余,竺可桢校长总是把观察庭院中植物的生长和禽鸟的生活状况作为最好的休息。在194074日的日记中,他这样写道:“寓居碓窝井九号,因多果木,如核桃、梨、樱(桃)、葡萄、花红及竹子、桔子之属,故鸟类甚多。上月有数百舌已出雏,近八哥之雏亦能飞。每至晚,八哥成群喧哗至半晚,亦有叫嚣者。尚有鸟如鸬鹚者,亦有巢出雏。据梦秋云,名乌鹑,在春天尚有极美观之寿带,......”。流露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与房东兼学生的一往情深。

碓窝井九号不仅是竺可桢校长在遵义寓居的家,也是他的另一个办公室。在这里,他经常约请、接待教学、行政、后勤方面的负责人、教授甚至学生前来交谈。包括一些重要会议,也在这里召开。譬如1943222日午后,竺校长就在碓窝井九号召开了各学院的研究部章则会议,教务长张绍忠、文学院梅光迪、理学院胡刚复、农学院蔡邦华三位院长和工学院代院长王国松以及史地系张其昀、数学系苏步青、农经系吴文晖、生物系贝时璋、化工系李寿恒等五位系主任参加。会议就研究生学分和教授对研究生指导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作出决定。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人们渐次进入梦乡。而这,恰恰是竺可桢校长不受俗务杂事干扰、专心致志阅读、思考、写作的难得时机。竺校长对遵义历史、文化的了解,大多是利用这些时间,深入阅读《遵义府志》、《续遵义府志》、《播雅》、《樗茧谱.序谱》之类典籍而获得的。

194159日,昨夜“晚间闻杜鹃(布谷)之声,叫几达二小时之多”,差不多一夜未眠的竺可桢校长,早晨六点就起床,而且破天荒地没有去学校,整整一天呆在碓窝井九号。因为浙大训导处与自然科学社遵义分社联合举办的科学近况讲座,将于当天下午六点在何家巷十五号教室拉开序幕。首次开讲的主讲人就是竺可桢校长。为准备这篇题为《近代科学之精神》的重要演讲稿,平时忙得团团转的竺校长只好足不出户,参考《科学之基础》、《二千年来之科学》、《科学发展讲义》、《科学方法讲义》等著述,整整一天硬挤出来的时间,满满八页密密麻麻的稿纸,为六十余位如饥似渴的听讲者作了一次既生动形象、又深入浅出的演讲。在这次重要演讲中,竺校长经过深思熟虑,旗帜鲜明地提出“科学方法可以改变,科学精神即蕲求真理的精神不会改变”的观点。既然科学精神不会改变,那么,科学家采取的态度就应该是:“(一)不盲从、不附和,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其中的“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八个字更是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是竺校长对自己坚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求是”精神内涵的又一次深刻阐释,成为浙大师生规范言行的圭臬。这篇在碓窝井九号一气呵成的重要讲稿,经竺校长77日的再次修改并交夫人陈汲阅后,以新的标题《科学的方法和精神》,在81日刊行的《思想与时代》第一期上发表。

 ca952a1edf5cf0d084f641611537a4c

1943525日应邀在重庆北碚演讲“二十八宿起源考”刚好一年之后,竺可桢校长于1944525日“晚着手写《二十八宿考》。一年未搦管作文,极觉生疏。至十一点一刻睡,仅写八百余字耳。”这“搦管作文”在哪里?当然是在遵义的家——碓窝井九号啦。接下来的三周时间里,竺校长的日记里经常出现这样的文字:“晚作《二十八宿考》,至十二点以后睡”(527日);“晚作《二十八宿考》文至十二点”(62日);“晚作《二十八宿考》一文至十二点睡”(65日);直至611日“晚八点半起又开始作《二十八宿考》,至十一点半始将全文脱稿,共45页,约一万六千字”。到615日夜、16日晨,竺校长将经土木系三年级学生林昭誊正抄录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交史地系李絜非教授,在《思想与时代》第三十四期首发,使这篇基本写作于碓窝井九号、闪烁着竺校长真知灼见的学术论著得以问世。

1945811日凌晨,十二点才睡下的竺可桢校长还未睡熟,就被相邻的经历司街一带的敲锣打鼓声惊醒。紧接着,碓窝井九号大门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女佣董嫂刚一开门,四、五十个浙大男女学生蜂拥而入,将闻声披衣下楼的竺校长高高抬起,大家眼里满含热泪,大声欢呼抗战胜利。由此,浙大东归复员杭州已为时不远。

或许是预感到很快就要离开遵义,1946年元月的一天,竺可桢校长兴致勃勃地把夫人陈汲、儿子竺安、幼女竺松召集在碓窝井九号的院子里,拍下了一张后来让人们广为流传的照片。也留下了他一家对在遵义住了六年的家深深的念想。

17fb6a7bd50c5284700451e99996660

1946年元月竺可桢校长与夫人陈汲、儿子竺安、幼女竺松在碓窝井九号


1946516日上午十点,竺可桢校长由子弹库校长办公室最后处理完公务,回到碓窝井九号,将房东傅梦秋一家邀集到院中,以小楼为背景,为他们拍下一张“全家福”,随后,把跟随自己多年的相机和一块坤表送给傅梦秋的女儿,以表达对房东兼学生的谢意。因为自竺校长住进碓窝井九号之初,傅梦秋就将房租定为每月五十元,从未增加过,哪怕竺校长好几次提出。即使是黔南事变、日军侵黔,浙大在遵义所租其他房舍租金上涨若干倍,傅梦秋也坚持不加一分钱。下午三点半,竺可桢校长与房东、家人依依惜别,踏上去重庆的旧邮车,离开了他居住了1388天的碓窝井九号。在与竺校长书信往还、接到夫君24封信函后,94日,竺夫人陈汲携女儿竺松也离开碓窝井九号,与浙大总务长谢家玉一道经重庆飞上海,于99日来到竺校长身边,结束了陪伴竺校长西迁遵义办学的漫长岁月。

eb30481af7825675ee3c834bafb5233

竺可桢校长离开遵义前,为房东傅梦秋一家拍的“全家福”


回到杭州后的竺可桢校长,始终没有忘记傅梦秋这位遵义的房东和学生。19486月,浙大文科研究所史地学部由张其昀主编的《遵义新志》出版。竺校长第一时间就寄了一册给远在遵义的傅梦秋,并在书上题写“梦秋同学惠存 竺可桢赠 卅七年六月十日”的字样。师生情谊,力透纸背,历久弥新。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遵义地区行署在杨柳街修建机关幼儿园,将包括碓窝井九号在内的土地征用,房屋拆除。房主傅梦秋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61年病逝。或许当年竺可桢校长重返遵义,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后,会转到杨柳街,面对了无踪迹的碓窝井九号,心中会平添几丝失落与惆怅吧。

本世纪初,为发展红色旅游,才易地在老城红军街靠近天主教堂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一侧,仿碓窝井九号原楼重建,称作“邓小平故居”,还注明抗战期间竺可桢曾住过。近年来,凡重走西迁路的浙大学人,来遵寻根访旧的西迁后代,对浙大西迁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普通游人,大抵都会沿杨柳街斑驳平滑的石板路,来到重建的“碓窝井九号”——竺可桢校长在遵义的家,或凭吊怀古,或汲取精神营养。他们在徜徉,他们在倾听,他们在沉思,久久不肯离去......

1d31bce2841d22147808233b03c3c4d

浙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碓窝井九号,前排右起第四位为本文作者


参考文献:

《竺可桢全集》(第7-10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12月第一版。

政协遵义市红花岗区委员会编《遵义——浙大西迁大本营》,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2月第1版。

政协遵义市红花岗区委员会编《老遵义印迹》,遵义,20173月。

遵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遵义市人物志》(第一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11月第一版。

遵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遵义市人物志》(第二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11月第一版。


 

Baidu
sogou